根据朱元璋亲自撰写的《皇明祖训》,对于明朝的皇位继承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规定。这部文献详细阐述了皇位传承的原则,指出如果朝廷内没有适合的皇子,便需要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则来继承。此外,该法则规定,只有嫡母所生的子嗣才能被立为皇帝,而庶母所生的孩子,即便是长子也无权继承。因此,在这种传承的框架下,朱祐槟和朱祐楎这两位藩王显然没有资格继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。
朱厚照在位时年仅二十三岁便不幸去世,他的统治时期也可谓是充满了波折和忙碌。尽管他尝试过多种方式来治理国家,甚至亲自参与战斗,与鞑靼军队进行了一场被历史遗忘的重大战役,但他却没有留下一个儿子,甚至没有女儿。这样的情况导致了他的后嗣在血脉上戛然而止,彻底绝了后。
然而,即使朱厚照无后,大明朝依然需要有人来接管帝位以维持政权稳定。虽然朱氏宗族成员众多,理论上可以挑选其中一位来登基,但实际情况远比表面复杂。这个关键的决定,必须基于朱元璋所设定的原则,并非随意选择一个姓朱的公子就能解决。纵使朱元璋早已去世近百年,他所编订的《皇明祖训》依旧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,其内容成了朱氏皇族的“家法”。
展开剩余57%根据《皇明祖训》,明确规定了皇位的传承规范,即嫡长子继位以及兄弟继承的原则。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儿子,因此,按照祖规,只有朱厚照的儿子可以继承皇位,如果他没有儿子,则应由其兄弟来接替。朱祐槟与朱祐楎在武宗时期已是皇叔,按照祖制,他们完全不具备继承权。因此,朱厚照去世后的皇位继承,必须在他的兄弟之中选择。
既然是兄弟,为何选中了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来继位呢?首先,朱厚照在世时并没有亲兄弟,这意味着作为家族主脉,朱厚照一脉几乎宣告绝嗣。而朱祐杬作为朱厚照的亲叔叔,与皇室的血脉关系最为紧密。而朱厚熜作为朱厚照的堂弟,实际上也符合祖训的要求。
更为重要的是,当时兴献王朱祐杬已经去世,这对于内阁首辅杨廷和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。朱厚熜年幼且父亲已故,使得新皇帝的执政无需外界的干扰,这样避免了父亲仍在世而产生的尴尬局面。显然,杨廷和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,立下这样一位年轻而没有父亲的皇帝,自然能够使他在政权中更为如鱼得水、强势掌权。
然而,杨廷和并未看透局势,未曾想自己选择的朱厚熜实际上是明朝最具政治手腕的帝王之一。他不仅未能被杨廷和所控制,反而在他漫长的治国生涯中运筹帷幄,与宰相及权臣们斗智斗勇,开创了大明王朝的辉煌章节。他最终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,即明世宗嘉靖皇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