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,8月26日(记者 李辰)——“没想到在转角巷逛街,也能碰上专业演员在集装箱上跳舞。”25岁的游客王倩边举着手机拍摄边感叹。8月26日晚,呼和浩特市“崇尚文明·爱我家园”广场文化活动在转角巷商业街启动,演员从高低错落的集装箱间穿梭而出,流行乐、马头琴与街舞同台碰撞,十分钟内就把围观人群的情绪推到高点。市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场演出将持续到10月,每周一场,全部免票,“就是让文化像空气一样随时可感”。
文化“随时可感”的背后,是呼和浩特对“演艺之城”的系统谋划。市文旅广电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5年5—8月,当地已举办大型演唱会8场、音乐节3场,接待国内游客284.18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9.44亿元;地铁末班车常态化延长至23:30,公交开通“演唱会专线”,共享单车投放量增加30%,一条“演出+交通+旅游”的保障链基本成型。
“过去游客来呼和浩特,白天看草原,晚上没去处。现在一场演唱会能留住他三天。”市文旅局副局长王继平介绍,当地正在实施“演艺之城”建设行动,目标“月月有大明星、周周有演唱会”,通过延长停留时间把“音乐粉”转化为“城市粉”。
展开剩余63%让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,离不开原创IP的支撑。9月1日,舞蹈剧场《如见》在呼和浩特民族剧场完成第100场驻演。这部以草原都市开放包容为底色的作品,2023年曾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,被业界视为“刷新了对内蒙古当代舞的认知”。同样在巡演的还有舞剧《昭君》,2025年昭君文化节期间,其配套文创帆布袋与场刊单日销售额突破60万元,成为“文化+商贸”融合的最新案例。
除了商业演出,公益文化也在扩容。呼和浩特爱乐乐团自2022年成立以来,已推出“音乐党课”“四季交响”等常态化音乐会120余场,平均票价低于80元;2025年新建的内蒙古雕塑艺术中心,4个月内接待观众18万人次,第二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吸引来自27个国家的320件作品参展,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评价为“北疆国际文化对话的新平台”。
“衡量城市文化能级,不仅看票房,更看有多少市民愿意为一场戏、一场展留出一晚时间。”内蒙古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其格认为,呼和浩特连续24年举办昭君文化节、持续打造“博物馆之城”“雕塑之城”,实质是把文化权利进一步普惠化——截至目前,全市备案博物馆达31家,馆藏文物41.2万件(套),2025年上半年接待观众超80万人次,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超过10%。
文化软实力的提升,也在反向塑造城市治理。为了承接大型演唱会,呼和浩特近两年新建、改建5座专业场馆,新增星级酒店客房2100间,开通“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”示范点1564个,志愿者在地铁口、剧场边提供道路指引、应急药品和免费饮用水。刚刚结束的2025亚足联女子五人制足球亚洲杯期间,志愿者规模达3200人,赛事运行被亚足联评为“五星级”。
“文化不是装点,而是城市运行的底层代码。”呼和浩特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新娜表示,下一步当地将围绕北疆文化品牌,继续把演艺、非遗、文创、会展、赛事串珠成链,力争到2027年建成“辐射西北、对接京津冀、面向蒙俄”的区域文化枢纽,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。
从转角巷的免费街舞,到万人合唱的星空演唱会;从2300年前的昭君故事,到当下最前沿的雕塑实验,呼和浩特正在用一场场演出、一次次展览告诉外界:草原都市不止有草原,还有持续生长的文化新名片。
发布于:河北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